2013年《半月谈》第13期
申论考试归根到底是一种能力考试,尤其注重对考生理解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而这也是考生仅通过做题难以取得申论高分的原因。因此,考生唯有提高以上几方面的能力,才能达到提高申论成绩的目的。能力的提高离不开知识的积累,考生可通过多看、多听来达到积累申论写作素材的目的。其中,《半月谈》是考生备考申论必不可少的材料,供应试者备战沙场,同时考生也可结合2013年福建公务员考试复习教材来进行复习备考。为方便查看内容,可将本站添加收藏。本期主题:
是导向倒置,重对上负责而轻对下负责;是功能错位,重经济增长而轻公共服务。我以为,还有人文缺失,重权力强势而轻人文关怀。这一课亟应补上。
党的群众路线一直是我们的政治优势。这一优势的发扬,可以从对传统注重人伦、和合和荣辱的人本文化的历史传承中,与现代崇尚自由、平等、正义的政治文明的价值链接中,汲取丰厚的底蕴和蓬勃的力量。
对人的个性与人格的尊重,对人的价值与权利的保障,对人的生存与命运的关切,对人的自由与发展的张扬,这是群众路线践行中更为深广的人文精神内涵。如何去涵养、提升各级领导干部的人文素质?最要紧的就是坚守社会良知,维护人格尊严,彰显人文关怀。
良知先于行政,这应是我们的坚守。
社会良知,源自人性深层共通的自然天性和心灵本真,凝结人们对真善美人生境界的不绝向往和热切呼应,奠定每一个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道德底线和价值根基。可是,在一些领导干部的心底,什么时候开始模糊、动摇、扭曲内心的这一份良知?
良知需要的是诚信而非虚浮。曾几何时,政府的公信力居然已是公众一再拷问和质疑的焦点。话语表达的八股,数字政绩的注水,政府承诺的空洞,改革举措的扭曲,政策优惠的截留,构成了一块块官员行政的诚信短板。公开透明、依法行政、打击腐败、功能转型等方面的进步,距离公众的要求和期望仍然相去甚远。
良知需要的是温暖而非冷漠。政绩的单向考核、惯例的数字出官和竞争型、压力型的政府工作状态,使得一些干部从政心态变化,对百姓的生活疾苦无动于衷,对百姓的意愿诉求麻木不仁,直至积累的矛盾爆发,才如梦方醒。
良知需要的是奉献而非功利。在不少干部的人生天平上,价值的向往少了,物质的享受多了,服务的胸襟窄了,自肥的门路广了,使命的砝码轻了,利益的分量重了。
“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老百姓已经习以为常。就连腐败,当年为社会深恶痛绝,群起攻之,后来在不少百姓那里,也演变成不知不觉,见怪不怪,再后来更有一些无门无路者从众随俗,争相仿效,俨然成为一种民俗。究其实,这不是价值的认同,而是民众的无奈,这不是法治的宽容,而是官场的沉沦。
让人民生活得更有尊严,这本是政府的承诺。
每一个人都是独立的主体,每一个人都是发展的目的。无论贫富,无论地位,他们的人格都应是平等的。无论从事何种职业,无论出身是否卑微,他们的尊严都应是等值的。任何歧视都是对公平的伤害,对文明的亵渎。
只是,如今的社会生活中,等级观念、特权意识、拜金主义又在沉渣泛起,公然践踏平民百姓尊严的现象时有发生。社会底层的多少铤而走险者,正是在生活和尊严的被损害、被侮辱中,一点点积累不平,点燃仇恨,一步步走向极端,走上绝路。
每一个人的生活选择都应值得尊重。多样的生活态度,多彩的人生形态,多元的价值取向,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都有其表达的话语权,也都有其发展的进取性。我们不必总是习惯于去代替,去定向,去强制,无论藉怎样正确的名义,以如何堂皇的说辞,用什么宏大的道理。呵护同一个世界,解放每一个梦想,这样的世界才分外芬芳,这样的梦想才更加绚丽。
每一个人的生命权利都应得到维护。这就要热爱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在民众急切的申诉和强烈的诘问中,重化工污染造就了一个个癌症村,收获了一袋袋毒大米,我们还能心安理得地表白这是“发展必然承受的阵痛和付出的代价”吗?
强行征地拆迁以招商引资、做大城市,逼迫出一起起奋身抗争合法权益的事件,我们还能冠冕堂皇地用“没有强拆就没有新中国”的观点去漂白暴力行政吗?这些雷人雷语的深层,是文明意识的淡薄、人文素养的苍白和人格尊严的扭曲。
将人文关怀引进干部作风建设,这当是新时期政治文明的进步。
政治是一种强制性力量,法治是一种制度性规范,管理是一种科学性运作。同时,它们又洋溢着人性的光泽,涌动着关怀的力量,流淌着生动的精神。任何忽略人的主体地位、无视人的价值实现、压抑人的合理欲求的政治、法治和管理,都是行之不远的。
人文关怀,是对人的生活和命运的关切,是对人的生存和发展的推动,是对人的品质和能力的提升。时下不少城市都在承受难以化解的城管与摊贩的矛盾纠结。其实,深层潜伏的是政府城市发展理念的异化。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一宣示在许多但求生存的摊贩心中却还是不能承受之重。城市的路道更宽了,绿荫更多了,玻璃幕墙更耀眼了,崛起中的楼群又升值了,可是,摊贩们自谋出路的立足之地也更难觅了。城市那更美好的文明的普照、更美好的人文的关怀又在哪里呢?
人文关怀,它不是我们习见的形式主义的作秀,也不是社会流行的附庸风雅的装潢。它是一种水乳交融,一种身体力行,一种人格化的职业精神和工作情操。它渗透在生活的每一条脉络,呈现在工作的每一个细节,照耀着每一个人的成长,温暖着每一个人的梦想。
阅读此文的人还阅读了
2013年《半月谈》第12期
补上人文这一课
群众路线教育的指向是干部作风,干部作风问题的症结又是什么?是导向倒置,重对上负责而轻对下负责;是功能错位,重经济增长而轻公共服务。我以为,还有人文缺失,重权力强势而轻人文关怀。这一课亟应补上。
党的群众路线一直是我们的政治优势。这一优势的发扬,可以从对传统注重人伦、和合和荣辱的人本文化的历史传承中,与现代崇尚自由、平等、正义的政治文明的价值链接中,汲取丰厚的底蕴和蓬勃的力量。
对人的个性与人格的尊重,对人的价值与权利的保障,对人的生存与命运的关切,对人的自由与发展的张扬,这是群众路线践行中更为深广的人文精神内涵。如何去涵养、提升各级领导干部的人文素质?最要紧的就是坚守社会良知,维护人格尊严,彰显人文关怀。
良知先于行政,这应是我们的坚守。
社会良知,源自人性深层共通的自然天性和心灵本真,凝结人们对真善美人生境界的不绝向往和热切呼应,奠定每一个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道德底线和价值根基。可是,在一些领导干部的心底,什么时候开始模糊、动摇、扭曲内心的这一份良知?
良知需要的是诚信而非虚浮。曾几何时,政府的公信力居然已是公众一再拷问和质疑的焦点。话语表达的八股,数字政绩的注水,政府承诺的空洞,改革举措的扭曲,政策优惠的截留,构成了一块块官员行政的诚信短板。公开透明、依法行政、打击腐败、功能转型等方面的进步,距离公众的要求和期望仍然相去甚远。
良知需要的是温暖而非冷漠。政绩的单向考核、惯例的数字出官和竞争型、压力型的政府工作状态,使得一些干部从政心态变化,对百姓的生活疾苦无动于衷,对百姓的意愿诉求麻木不仁,直至积累的矛盾爆发,才如梦方醒。
良知需要的是奉献而非功利。在不少干部的人生天平上,价值的向往少了,物质的享受多了,服务的胸襟窄了,自肥的门路广了,使命的砝码轻了,利益的分量重了。
“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老百姓已经习以为常。就连腐败,当年为社会深恶痛绝,群起攻之,后来在不少百姓那里,也演变成不知不觉,见怪不怪,再后来更有一些无门无路者从众随俗,争相仿效,俨然成为一种民俗。究其实,这不是价值的认同,而是民众的无奈,这不是法治的宽容,而是官场的沉沦。
让人民生活得更有尊严,这本是政府的承诺。
每一个人都是独立的主体,每一个人都是发展的目的。无论贫富,无论地位,他们的人格都应是平等的。无论从事何种职业,无论出身是否卑微,他们的尊严都应是等值的。任何歧视都是对公平的伤害,对文明的亵渎。
只是,如今的社会生活中,等级观念、特权意识、拜金主义又在沉渣泛起,公然践踏平民百姓尊严的现象时有发生。社会底层的多少铤而走险者,正是在生活和尊严的被损害、被侮辱中,一点点积累不平,点燃仇恨,一步步走向极端,走上绝路。
每一个人的生活选择都应值得尊重。多样的生活态度,多彩的人生形态,多元的价值取向,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都有其表达的话语权,也都有其发展的进取性。我们不必总是习惯于去代替,去定向,去强制,无论藉怎样正确的名义,以如何堂皇的说辞,用什么宏大的道理。呵护同一个世界,解放每一个梦想,这样的世界才分外芬芳,这样的梦想才更加绚丽。
每一个人的生命权利都应得到维护。这就要热爱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在民众急切的申诉和强烈的诘问中,重化工污染造就了一个个癌症村,收获了一袋袋毒大米,我们还能心安理得地表白这是“发展必然承受的阵痛和付出的代价”吗?
强行征地拆迁以招商引资、做大城市,逼迫出一起起奋身抗争合法权益的事件,我们还能冠冕堂皇地用“没有强拆就没有新中国”的观点去漂白暴力行政吗?这些雷人雷语的深层,是文明意识的淡薄、人文素养的苍白和人格尊严的扭曲。
将人文关怀引进干部作风建设,这当是新时期政治文明的进步。
政治是一种强制性力量,法治是一种制度性规范,管理是一种科学性运作。同时,它们又洋溢着人性的光泽,涌动着关怀的力量,流淌着生动的精神。任何忽略人的主体地位、无视人的价值实现、压抑人的合理欲求的政治、法治和管理,都是行之不远的。
人文关怀,是对人的生活和命运的关切,是对人的生存和发展的推动,是对人的品质和能力的提升。时下不少城市都在承受难以化解的城管与摊贩的矛盾纠结。其实,深层潜伏的是政府城市发展理念的异化。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一宣示在许多但求生存的摊贩心中却还是不能承受之重。城市的路道更宽了,绿荫更多了,玻璃幕墙更耀眼了,崛起中的楼群又升值了,可是,摊贩们自谋出路的立足之地也更难觅了。城市那更美好的文明的普照、更美好的人文的关怀又在哪里呢?
人文关怀,它不是我们习见的形式主义的作秀,也不是社会流行的附庸风雅的装潢。它是一种水乳交融,一种身体力行,一种人格化的职业精神和工作情操。它渗透在生活的每一条脉络,呈现在工作的每一个细节,照耀着每一个人的成长,温暖着每一个人的梦想。
阅读此文的人还阅读了
2013年《半月谈》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