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半月谈》第8期
福建公务员网(ww.fjgwy.org)现将2015年《半月谈》第8期内容公布,供广大考生参考阅读。备考2016年福建公务员考试可参考2016年福建公务员考试提前复习教材。往期半月谈内容可查看2014-2015年《半月谈》汇总。
还原劳动价值,还原劳动者本色,是经济社会转型期一道紧迫的课题。
劳动必须得到尊重,这本应是起码的社会认知。
劳动不仅滋养着我们的生活,而且锻铸着我们的魂魄,不仅创造着社会的财富,而且积淀着人类的文明。如今,在不少人的解读中,这些表述都已成了虚无缥缈的宏大叙事。
在发展主义的汹涌潮动中,地方政府往往将“资本”置于特别优先的位置。亲商、安商、富商,在劳动关系的协调和劳资矛盾的处置中,权力的天平很自然地向着资本倾斜。在优胜劣汰的过度竞争中,社会大众大都将“成功”视为脱离底层生活的标识。孩子们从小到大接受的熏染,就是“望子成龙”“出人头地”的文化,就是“不能输在人生起跑线上”的告诫。更让人无语的是,劳动的贬值,已经逐步内化为劳动者的生活理念和文化认同。在社会的歧视和生活的挤压中,他们别无选择地将“报酬”作为单一的取向。劳动,在劳动者的心目中,更多的只是一种交换的方式,一种雇用的关系。从前的“以厂为荣”“爱厂如家”,已是天边一抹遥远的乡愁。原子化的劳动者,就像一粒粒风中的流沙,哪里待遇好就飘落哪里。
每一种职业,本无高低贵贱之分,只有社会分工不同;每一家企业,都应同舟共济,是利益共同体,发展共同体;每一个劳动者,都当保有自觉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和工匠意识,都应拥有一份从容的神情、阳光的心态和自信的生活。但是,这一切,都得从全社会对劳动的尊重奠基。
同时,劳动还应当是文明的,这是一种普世的觉悟。文明传递的,是一种温暖,一种人道,一种和谐。
然而,我们不会忘却,当年在“大潮涌珠江”的重重热浪中,一座座封闭的厂房里,栖息着一个个从事超时、超量、超强度劳动的率先南下的庞大群体。在他们刻骨铭心的经历中,打工,“是一个沧桑的词”。打工女孩郑小琼自述:“在这个词里/我不止一次/看到/受伤的手指/流血的躯体/失重的生命/卑微的灵魂/还有白眼”。打工的疼痛感让她写诗。“我不断地试图用文字把打工生活的感受写出来/它的尖锐总是那样的明亮/像烧灼着的铁一样/不断地烧烤着肉体与灵魂。”后来的新闻报道中,我们又看到了富士康集团接连发生员工坠楼的事件。年轻的生命猝然消失,全社会惶然,愤然,开始拷问类似企业高压式的管理制度。“如果企业的业绩始终建立在员工超负荷且丧失尊严的劳动上,企业的生命力和竞争力将贬损殆尽!”
历史这悲痛的一章必将翻过。构建规范有序、公正合理、互利共赢、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已是当务之急。依法保障劳动者的劳动报酬,维护劳动者的人格尊严,保障劳动者的基本权益,是其重中之重。社会呼唤体面劳动,它的道德内涵就在于让劳动者在劳动中确证自己的自由和尊严,感知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还要看到,劳动不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是发展的大道。这是每一个劳动者的生活信念。家喻户晓的电视剧《平凡的世界》中,我们听到了孙少平从心底发出的声声呐喊:“活着不是就为了活着,我不甘心!”活着的意义,不在劳动之外,正在劳动之中。劳动中应有我们不断成长的广大空间,应有我们安顿梦想的坚实平台,应有我们实现价值的多种机会。今天,已经登上历史舞台的新生代农民工,不想再重复他们父辈的故事。他们日益强烈地追求平等,崇尚个性,寻求发展,希望通过劳动获得更多报酬,尽快立足城市,缔造新的生活。这是社会进步的大势,也是中国制造的挑战。
越来越多的企业顺应大势,在挑战中转型,在转型中升级。“员工的幸福感是企业生命的源泉”,“和谐的劳资关系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新的企业文化和竞争理念的引领中,越来越多的员工从企业提供的各种培训平台和“选、育、用、留”人才建设体系中,从社会职业技术教育创造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中,找到了向“技术型工人”跨越的台阶,打开了发挥潜能、提高素质、自我解放的通道。
我们不必奢求。成功的路有千万条,要紧的是去走最适合自己的那条路。劳动的全部意义,就是给予每一个人改变生活、改变命运、改变自己的力量和机会;我们也不必悲情。生命中的哪一个青春不是摔打和抗争砥砺过来的?田野上的哪一粒收获不是心血和汗水浇灌出来的?我们更不必灰心。事在人为,路在脚下,所有的光景和前程,都可以靠我们的勤劳和智慧创造出来。
劳动是有色彩的。有人说:劳动是血色的。也有人说:劳动是灰色的。我则坚信:劳动是金色的!当劳动中倾注着敬业、奋斗和创造的激情,流淌着尊严、和谐和自由的血液,这劳动,就会放射出金色的光芒,它就将焕发我们的形象,照亮我们的灵魂,彰显我们的文明。
阅读本文的人还阅读了
2015年《半月谈》第7期
劳动是金色的
劳动,曾是一个闪亮的词汇。它谱写出多少雄壮的故事,创造出多少辉煌的业绩。如今,这闪亮在岁月的流逝中已不再那么耀眼。劳动,当是令人体面的事情。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用自己的诚实劳动创造财富,正当而又光荣。如今,这体面在贫富的区隔和社会的分化中,也已添加了沉重的问号。还原劳动价值,还原劳动者本色,是经济社会转型期一道紧迫的课题。
劳动必须得到尊重,这本应是起码的社会认知。
劳动不仅滋养着我们的生活,而且锻铸着我们的魂魄,不仅创造着社会的财富,而且积淀着人类的文明。如今,在不少人的解读中,这些表述都已成了虚无缥缈的宏大叙事。
在发展主义的汹涌潮动中,地方政府往往将“资本”置于特别优先的位置。亲商、安商、富商,在劳动关系的协调和劳资矛盾的处置中,权力的天平很自然地向着资本倾斜。在优胜劣汰的过度竞争中,社会大众大都将“成功”视为脱离底层生活的标识。孩子们从小到大接受的熏染,就是“望子成龙”“出人头地”的文化,就是“不能输在人生起跑线上”的告诫。更让人无语的是,劳动的贬值,已经逐步内化为劳动者的生活理念和文化认同。在社会的歧视和生活的挤压中,他们别无选择地将“报酬”作为单一的取向。劳动,在劳动者的心目中,更多的只是一种交换的方式,一种雇用的关系。从前的“以厂为荣”“爱厂如家”,已是天边一抹遥远的乡愁。原子化的劳动者,就像一粒粒风中的流沙,哪里待遇好就飘落哪里。
每一种职业,本无高低贵贱之分,只有社会分工不同;每一家企业,都应同舟共济,是利益共同体,发展共同体;每一个劳动者,都当保有自觉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和工匠意识,都应拥有一份从容的神情、阳光的心态和自信的生活。但是,这一切,都得从全社会对劳动的尊重奠基。
同时,劳动还应当是文明的,这是一种普世的觉悟。文明传递的,是一种温暖,一种人道,一种和谐。
然而,我们不会忘却,当年在“大潮涌珠江”的重重热浪中,一座座封闭的厂房里,栖息着一个个从事超时、超量、超强度劳动的率先南下的庞大群体。在他们刻骨铭心的经历中,打工,“是一个沧桑的词”。打工女孩郑小琼自述:“在这个词里/我不止一次/看到/受伤的手指/流血的躯体/失重的生命/卑微的灵魂/还有白眼”。打工的疼痛感让她写诗。“我不断地试图用文字把打工生活的感受写出来/它的尖锐总是那样的明亮/像烧灼着的铁一样/不断地烧烤着肉体与灵魂。”后来的新闻报道中,我们又看到了富士康集团接连发生员工坠楼的事件。年轻的生命猝然消失,全社会惶然,愤然,开始拷问类似企业高压式的管理制度。“如果企业的业绩始终建立在员工超负荷且丧失尊严的劳动上,企业的生命力和竞争力将贬损殆尽!”
历史这悲痛的一章必将翻过。构建规范有序、公正合理、互利共赢、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已是当务之急。依法保障劳动者的劳动报酬,维护劳动者的人格尊严,保障劳动者的基本权益,是其重中之重。社会呼唤体面劳动,它的道德内涵就在于让劳动者在劳动中确证自己的自由和尊严,感知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还要看到,劳动不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是发展的大道。这是每一个劳动者的生活信念。家喻户晓的电视剧《平凡的世界》中,我们听到了孙少平从心底发出的声声呐喊:“活着不是就为了活着,我不甘心!”活着的意义,不在劳动之外,正在劳动之中。劳动中应有我们不断成长的广大空间,应有我们安顿梦想的坚实平台,应有我们实现价值的多种机会。今天,已经登上历史舞台的新生代农民工,不想再重复他们父辈的故事。他们日益强烈地追求平等,崇尚个性,寻求发展,希望通过劳动获得更多报酬,尽快立足城市,缔造新的生活。这是社会进步的大势,也是中国制造的挑战。
越来越多的企业顺应大势,在挑战中转型,在转型中升级。“员工的幸福感是企业生命的源泉”,“和谐的劳资关系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新的企业文化和竞争理念的引领中,越来越多的员工从企业提供的各种培训平台和“选、育、用、留”人才建设体系中,从社会职业技术教育创造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中,找到了向“技术型工人”跨越的台阶,打开了发挥潜能、提高素质、自我解放的通道。
我们不必奢求。成功的路有千万条,要紧的是去走最适合自己的那条路。劳动的全部意义,就是给予每一个人改变生活、改变命运、改变自己的力量和机会;我们也不必悲情。生命中的哪一个青春不是摔打和抗争砥砺过来的?田野上的哪一粒收获不是心血和汗水浇灌出来的?我们更不必灰心。事在人为,路在脚下,所有的光景和前程,都可以靠我们的勤劳和智慧创造出来。
劳动是有色彩的。有人说:劳动是血色的。也有人说:劳动是灰色的。我则坚信:劳动是金色的!当劳动中倾注着敬业、奋斗和创造的激情,流淌着尊严、和谐和自由的血液,这劳动,就会放射出金色的光芒,它就将焕发我们的形象,照亮我们的灵魂,彰显我们的文明。
阅读本文的人还阅读了
2015年《半月谈》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