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福建省公务员模拟考试申论试卷(二)
2013年福建公务员考试报名已经结束,4月13日笔试,笔试时间日益临近,现阶段很多考生正抓紧时间备考,处于备考冲刺阶段,此阶段很重要,考生切不可松懈。到最后冲刺阶段,考生应关注2013年福建省公务员考试大纲,结合2013年福建公务员考试复习教材查缺补漏,做到熟悉常考点、强化薄弱点、知识无盲点。
一、注意事项
1.本次申论考试是对应考者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常用公文的写作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的综合测试。
2.作答参考时限:150分钟。其中阅读资料40分钟,作答110分钟。
3.申论各题均在答题卡上规定位置作答,准考证号须用2B铅笔填涂,答题须用蓝、黑色墨水笔(圆珠笔)作答,在作答时,不得使用本人姓名,答题中凡出现本人姓名者作违纪处理。
二、给定资料
1.一个成熟、文明的民族,应该有建设性的健康心态。当前,我国社会心态存在不少问题,一些方面已出现了失衡的倾向。如日本发生的核泄漏事件,引发我国国内一度出现盐“慌”,非理性抢购行为反映的正是背后浮躁、焦虑、不淡定的虚弱心态。在这种形势下,培育健康的社会心态、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建设性意义。
社会心态反映着社会风气、人们的理想追求和精神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们的行为方式。积极健康、乐观豁达、奋斗进取的良好心态,能够为个人和社会进步提供坚实的心理保证和强大的精神动力;消极悲观、扭曲变态、颓废阴暗的不良心态,不仅影响个人生活和前途,也会影响社会健康发展。
从总体上说,当代中国人的社会心态已经趋于开放进取、理智成熟、多元包容。但不可忽视的是,社会心态仍处于不断调整、适应、分化的动态过程之中。由多种主客观因素引发、集聚、演化并逐渐累及下来的社会心态,不符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不符合人的身心健康发展和幸福生活的需要。
利益诉求渠道不畅易恶化社会心态。在任何国家、任何社会和任何时代,都会存在民众利益诉求问题。心理疏导源自利益疏导,能否有效疏通民意诉求渠道,是安抚、改善、调整社会心态的必要手段。当正当的利益疏导渠道被堵塞之后,公众的社会心态便会发生急剧变化,他们会产生失望、愤怒的感觉,随之,寻找其他方式表达利益诉求,导致正常的利益期待演化成为恶化的社会心态。
城镇化及大规模人群流动易造成冲突混乱心态。社会学研究表明,人的迁徙、迁居会带来价值观念碰撞、文化冲突和生活方式不适等诸多变化。当迁徙的人群适应了当地的新文化后,眼界会更加开阔。反之,则难以接受和融入当地文化,便很可能产生强烈的不适感,严重的会导致心理疾患。在我国,城镇化过程还将持续推进,城乡差异、异乡文化都容易造成人们的心态失衡。“北漂”、“蜗居”现象悬浮的无根、排斥、迷失的心态依然比较普遍。
西方文化的冲击和新型媒体的快速传播,会衍生“嘻哈”文化和“解构”心态。改革开放以来,西方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逐渐渗透到我国社会之中,直接冲击我国主流价值观。目前,以手机、互联网为主的新兴媒体在“嘻哈”和“解构”过程中推波助澜,对塑造良好社会心态产生消极影响。
国家十二五规划首次写到了培育社会心态,明确提出“弘扬科学精神,加强人文关怀,注重心理辅导,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这说明了党中央、国务院对社会心态问题的高度重视,是以人为本的重要体现,也是民生保障的重要体现,是将民生保障的领域从物质的层面,延伸到了精神的层面,进一步深化了对民生内涵的认识。实践表明,健康的社会心态能有效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不良的社会心态则会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困扰,甚至拖后腿。
2.当下不良的社会心态在舆论上的主要表现是预设立场、不问是非、放纵情绪,全称判断泛滥。全称判断是指断定一类事物的全部都具有或不都具有某种属性的判断。在社会问题上,指的是将同一个特征归属于团体的每个成员,而无视成员间的个体差异。比如所谓“农民皆短见”、“工人都团结”、“富人全黑心”、“官员必腐败”等等。在日常生活中,全称判断能帮助我们简化世界,减轻认知、理解和叙述的负担;但对于复杂的社会现象,对严肃负责的研究者、观察者、评论者和报道者来说,应当以批判警醒的姿态反省自己的公共言论,是否有滥用全称判断、放纵不良情绪之嫌。
改革开放后开放包容的思想成为社会舆论的主流,但思维固有的惯性顽固地沉淀在每个人的思想深处,滥用“全称判断”,放纵刻板偏见的现象,在虚拟网络上最典型。
以药家鑫案为例。一审判决后,受害者家庭放弃民事赔偿,而“我们想对药家鑫父母说:我们农村人并不难缠!你们应该低下你们高昂的头!”的表态,被认为是回敬狂傲富人的一记“响亮耳光”,而受到网友喝彩。西安音乐学院原大三学生药家鑫开车撞伤张妙后又连刺8刀致对方死亡,后自首交代作案动机是因担心张妙记住其车牌号,“农村人难缠”,“以后可能会没完没了地找我父母要钱”,为逃避法律责任而实施的杀人灭口。而受害者家人试图以放弃赔偿来证明“我们农村人并不难缠!”其实,农村人难缠与否,既不是药家鑫一人所能定义,也不是受害者一家能充分证明。这种“我们农村人并不难缠!你们应该低下你们高昂的头!”带着意气之争的话,听起来解气,仔细推敲却很天真。弱势群体之所以弱势,社会原因是根本。因弱势而呈现出一些性格弱点不仅不应成为社会歧视的理由,而应该是整个社会反思的逻辑起点。其实,从报道中我们早就了解到受害者家庭的艰难,如果没有民间资助的支撑,想必受害者家庭很难做出放弃赔偿的选择。药家鑫案受害者激起了众多网友的同情心,无数人为之奔走呼号,不分城乡贫富,这无疑是化解弥合贫富阶层裂痕的元素,是城乡放下傲慢与偏见的尝试,但受害者家庭在放弃赔偿的理由上,不知不觉中与药家鑫运用了同一个“全称判断”的逻辑,把个体当成一个群体一个阶层的代表。受害者家庭成员在无限悲情下产生这样想法并不值得大惊小怪,可悲的是,张家这一表态竟引来众多网友叫好,所折射出的危险社会心态实在令人担忧。
3.总有一种感动让人怦然心动,总有一种情感“秒杀”无坚不摧。在苏州木渎镇,一位少女在暴雨中为残疾乞丐撑起一把雨伞;在赣州南门文化广场,一位交警俯身背起一名跌倒在地的老人;在安徽亳州一间简陋的屋子里,一位白发苍苍的母亲艰难地给瘫痪在床的儿子喂粥……当这些令人动容的瞬间被定格,在微博和论坛上被数以十万次的转发的时候,一种温暖的力量,正推动着我们迎来洒满阳光的秋天。
这些瞬间也恰如一部正在书写的爱心之书的封面。近期,一大批平凡的“温暖人物”,构成了令人叹为观止的“爱心谱系”。“最美妈妈”吴菊萍勇救高空下坠的女童导致手臂骨折,“最美奶奶”柴小女奋力救起落水孩子不幸牺牲,“送水哥”3年坚持给农民工免费送水,“板凳妈妈”许月华37年带大138个孤儿……
尤其让人感叹的是,这些温暖你我的“小人物”们,大多在网上率先走红,受到无数网友的追捧、赞美。“请坐,大叔!”广州地铁车厢内,一位农民工因怕弄脏座位而蹲在一旁的图片,引起人们热议。众多网友对普通劳动者的善意和力挺,更让人看到了一种久违的价值观的回归。这足以让我们略感欣慰:谁说真善美在今天是稀缺品?谁说真善美在今天没有“市场”?
“草根爱心”静水深流,滋润大地,必能释放巨大能量。但不容否认,我们的社会今天还在遭遇“道德沙尘暴”。社会转型期,利益的分化与侵蚀、观念的多元与错位、社会的发展与阵痛,使得道德的挺立与生长面临前所未有的复杂社会生态。在社会道德领域,我们并不缺少各种“最美”,但也不得不面对那些“最窘”——在一些地方,施以援手、见义勇为者不再被感激和颂扬,反而被讹、被告、被索赔,彷徨于无地。“彭宇案”、“李凯强案”曾让不少人“很受伤”,也让人困惑:法律能否也给善良一个公平的交代?当我们为那些“可以不伟大、但不可以没有责任心”的平凡好人而喝彩的时候,也许更应思考:我们的社会——从围观者到媒体,从有关部门到法律制度,能不能及时挺身而出,给在打压中下坠的道德力量一个向上的托举?
普通人的道德勇气不仅来自于个体的自觉,更需要社会的呵护和激励。就像自然生态被破坏,最终会惩罚人类自身一样,“道德生态”一旦被破坏,同样贻害无穷。如果好人流汗流血又流泪,病态的价值观就会由此“立论”,人心的“冷漠症”就会传染开来。最典型的事例是:在几起救人者被告的无奈之后,近年来,多次发生了老人跌倒无人帮助最终死亡的悲剧。
培根说过:集体的习惯,其力量更大于个人的习惯。今天的道德勇气和道德践行,更呼唤道德生态的涵养。在市场经济环境下重新确立价值坐标,在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国度推进“精神的成长”,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努力和付出。
4.自今年5月1日醉驾入刑之后,多名醉驾者被判处几个月不等的拘役刑罚。中国著名音乐人,导演,制作人,词曲创作者高晓松醉驾被公安机关查处后,社会上关于“醉驾者并非一律入刑”的讨论日益热烈。更多民众则是将目光投向了高晓松醉驾案的审判结果。今年5月17日的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法院内外异常“热闹”。法院内受理刑事案件的可容纳百人的第二法庭被几十架“长枪短炮”和近百名媒体人士挤得略显狭小,就连法院门口也被因事先没有向法院登记而未能进入法庭现场的媒体记者以及围观民众围得里三层外三层。高晓松醉驾案为何引起如此高的社会关注度?《2011年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王俊秀在接受《法制日报》记者采访时说,这起事件体现出了目前中国民众的很多典型社会心态,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群体性怨恨”,以及对政府特别是司法判决极端的不信任,甚至是毫无根由的怀疑。实际上,当法院对高晓松案作出拘役6个月,罚款4000元的判决结果后,社会公众的怨恨、不信任心理也就自然消失了。
5.在今天的中国,能听到各种声音。两会会场中代表、委员纵论国是,报纸杂志上不同思想交流探讨,新闻评论跟帖动辄上千条,近2亿网民随时写下140字微博……条条声轨,汇成合奏,呈现这个时代多元多样的复杂图景和蓬勃活力。我们迎来了表达的“黄金时代”,但仍有许多声音未被倾听。一方面,有些声音被淹没在强大的声场之中,难以浮出水面;另一方面,也有些声音只是“说也白说”,意愿虽表达,问题未解决。这些,都可谓无效表达,有人称之为“沉没的声音”。
当今中国社会,各种声音中有“浮出水面的声音”,也有“沉没的声音”。在“浮出水面的声音”中,既有拥有话语权或各种资源优势的强势群体发出的声音,也有弱势群体借助网络关注、媒体聚焦的热点事件而发出的声音,后一种声音尽管未必十分强劲,但既然已经浮出了水面,多少能够产生一些社会影响,或者引起政府的重视,从而有利于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群众利益。相较之下,“沉没的声音”主要出自社会上的弱势群体、边缘群体之口,鉴于它们总是被淹没、被忽视、被边缘化,因此更需要社会的倍加关注,需要政府以高度的诚意认真倾听。
无效的表达,不是没有表达,更不是不愿表达。广州市领导公开接访,市民带上铺盖卷、排队3天,就是为了能跟领导“说上话”;首位农民工全国人大代表胡小燕公开自己手机号,却因每天上千个电话、上千条短信被迫关机。那些为网络关注、被媒体聚焦的热点事件,只是“冰山的一角”,海面之下这些体量更大的冰块,才是让冰尖浮出水面的庞大基石,也才是决定社会心态的“潜意识”、“核心层”。
听见与被人听见,本是“社会人”的基本诉求;说话与听人说话,更是现代文明的基本共识。当表达权已成为一项基本的政治权利,重视这些声音,是协调利益关系、理顺社会心态的起点。大部分沉没的声音背后,都有未被满足的诉求,都有被压抑、待纾解的情绪。儿子车祸致残,云南父亲欲法院“自爆”走上极端维权之路;幼女身患绝症,湖北母亲参与“跪行救女”网络炒作……让舆论哗然的事件,都肇始于被忽视的声音。不可倾诉、不被倾听、不能解决,如果不主动“打捞”,太多声音沉没,难免会淤塞社会心态,导致矛盾激化。
成为“沉没的声音”,首先与这些群体的表达渠道不畅,有时甚至受到严重阻碍有关。弱势群体、边缘群体表达诉求,包括具体的维权诉求,一般是直接向基层政府部门反映情况、寻求帮助,或者向上级部门投诉举报、信访上访,这些大多是传统的表达渠道。然而在现实中,往往越是经由传统渠道的表达,越容易出现严重的阻隔,越容易受到公权机关的“习惯性压制”。其次,也与这些群体在表达能力上的相对弱势有关。
只有充分保障公民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监督权,特别要提高弱势群体、边缘群体的表达能力,畅通他们表达的渠道,让他们的“沉没的声音”浮出水面,成为真正有力量、有尊严的自由言说,才能构建培育理性平和、成熟开放的社会心态。
6.良好的社会心态在任何时候对一个国家民族都很重要。之所以在今天备受重视,盖因中国发展已站在一个关键时期:处于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国际地位,拥有一个怎样的“大国心态”引人瞩目;小康社会的目标内容,令提升大众“幸福基因”分量加重。就此而言,社会心态既指向未来发展的“软实力”,也承载“以人为本”的具体诉求。
政府应当监测民众心态,及时掌握社会心态的波动规律,作为宏观决策的依据。并且建立科学有效的监测预警系统。在一些西方发达国家,有一套基于公众心态调查的社会预警系统。比如美国密西根大学社会研究所自1947年以来开始监测民众心态。在大量收集数据的基础上,该机构能够预测国际动荡和风险事件的发生,成为政局和国际问题的“预警员”。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社会与经济行为研究中心研究员王二平认为,这种调查至少可以发挥以下四种功能:预警。通过了解公众心态监测社会形势变化,发现社会不稳定因素;建议。通过了解公众社会态度及反映的社会问题,为国家公共政策制定提供科学建设和技术支持;疏导。公众的一些不满意情绪,只要能以恰当的方式宣泄就可以得到平息。公众社会态度调查本身就是一种关注和倾听,可以成为宣泄不满情绪的恰当渠道;监督。公众社会态度调查可以补充官方正式沟通信息的不足,监督基层官员的行为。
目前,我国已有28个省(市)建立了自己的社情民意调查中心,还有一些科研机构也经常做一些社会心态调查。通过这类机构,及时对社会舆情进行汇集和分析,准确把握社会心态,是培育健康社会心态的前提。
7.焦躁疑惧、迷茫失落、愤青思维、拜金主义……在急剧转型中社会心态的失衡之势,是我们正在面对的挑战。这些大众情绪虽未成为社会思潮的主流,但正对社会发展与改革进程产生抵触消解。把握和调适社会心态,理所应当地成为了一种执政挑战。
然而,扫描各地“培育健康社会心态”的塑造路径,发现一些值得关注的现象:有的地方有“提法”没“想法”,仅停留在口号与姿态上;有的地方把心态问题经济化,以为“多发点钱就能让老百姓心态变好”;有的地方则认为“培育”的关键在百姓的自我修复,一味把心态问题归咎为百姓“不理性”、“不淡定”、“不宽容”。
其实,社会心态是社会现实的折射,是反映个人与群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关系的一扇窗口。以普遍存在的“焦躁不安”为例,城镇化及大规模人群流动,“漂族”、“蜗居”、“蚁族”人群大量出现,不安全感容易加重;房难买、学难上、病难看的现实矛盾,让人的不确定感增强;而少数干部的贪污腐败、一些地方的暗箱操作,使干群关系变得紧张而不信任。在这种情况下,以管理思维要求老百姓用“理性思维”代替“情绪表达”,以“淡定心理”驱除“焦灼疑虑”,显然难以达到。
近几年,虽然人民群众整体生活水平提高了,但财富在地区之间、群体之间和个人之间的分配很不均衡,收入差距不断加大,面对一掷千金的高收入阶层,普通百姓包括白领阶层普遍感觉经济上受挤压,社会地位快速下滑。收入差距加大导致的被剥夺感,社会竞争中的不公平感,以及面对权力寻租的无助感,必然交织成全社会的“弱势心理”蔓延。在这种情况下,以管理者高高在上的姿态要求老百姓用“理性思维”代替“情绪表达”,显然难以达到。
我们倡导理性平和的心态,但如果监管防线屡屡失守,瘦肉精猪肉、染色馒头、毒生姜事件层出不穷,“淡定”谈何容易?我们追求开放包容的心态,但如果“拼爹”现象屡屡发生,“起跑线”不公时时存在,“仇富”、“恨官”情绪何以消解?我们提倡积极进取的心态,但如果寒窗十载也难以改变命运,“一夜成名”、“一夜暴富”来得轻而易举,个人奋斗又有多大价值?有学者这样描述当前我国改革的基本态势:改革在与危机赛跑。其实,社会心态的培育不也是在与改革进程赛跑吗?从这个意义上说,培育一个健康向上的社会心态,是对各地执政者的时代挑战。
8.近年来发生的“周老虎”事件、曹操墓之争、三鹿“毒奶粉”事件、肯德基“秒杀门”、蒙牛“诽谤门”、唐骏“学历门”、张悟本及李一事件等多领域告假丑闻频出。据商务部的统计,中国企业每年因信用缺失导致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高达6000亿元。在征信成本太高,而失信又几乎没什么成本的情况下,违约、造假、欺诈的故事几乎每天都在上演。 2010年,中科院社会心态蓝皮书课题组对北京、上海、广州三市市民的调查结果显示,三市总体的社会信任属“低度信任”水平。今年年初,《?望》新闻周刊联合国内专业调查研究机构——新生代市场监测机构,对北京、上海、广州、杭州、成都等5个大中城市的民意调查数据也显示,被访者对当前中国社会诚信状况评价较低,仅有4.8%的被访者评价“好”,48.7%评价“一般”,接近半数(46.6%)被访者认为社会诚信状况“差”,甚至“很差”。
在经济生活中不诚信现象最为突出,无论在产品信用、商业信用、被是金融信用上,皆有种种恶劣的表现。在政治生活领域的诚信缺失,既表现在领导决策及其执行过程中,也体现在党政机关及其公务人员思想、作风上。具体体现在社会政策的制定执行和政府行为上,一些党政机关还存在随意性、缺乏程序规范和严格的法治意识,以至发生诸多失信于民的现象。政治生活领域信用缺失另一个更为明显的表现是工作中耍花架子、搞形式主义、浮夸虚报搞欺骗和弄虚作假。诸如“政绩工程”、“升迁工程”和类似“数字出官”和“官出数字”屡见不鲜。值得指出的是,政治生活领域的这种不诚信现象常常与官僚主义、腐败现象如影随形。除此之外,不诚信现象在社会生活的其它领域都有相应的表现:特别是在职业生活领域,敬业精神与诚实劳动在相当部分人中失去以往的崇高价值;在个人生活领域,许多人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迷失了自己,急功近利,言而无信,还有各种形形色色的假机构、假警察、假工商等假公务人员,甚至假新闻、假婚姻、假文凭、假考、假招聘、假唱等等,这些不诚信社会现象的泛滥,使得社会信用正面临着严峻的危机考验。
不诚信带给人民的心理问题不容忽视,接连发生的失信案例,民众一次次感觉通往诚信的大门越来越遥远,“诚信无用论”、“讲信用吃亏”等消极的社会心态有所抬头。那么,我们到底要不要诚实守信呢?毋庸置疑,这个答案当然是肯定的。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健全和法制体系的完善,各种不诚信的行为将会付出惨重的代价。
9.今天的社会生活中,“理性”正成为一个热词。
理性看待收入差距,理性面对社会不公,理性分析网络民意……“理性”的高频度使用,传递的潜台词其实是:在不少问题上,有人正走向理性的反面。理性是社会赖以生存的基础,理性建设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在现阶段,这个责任主要在社会管理者,在拥有更强实力、更丰富资源的组织和个人。而每一位公民也应该意识到,任何利益诉求和价值主张,都应在法治的框架下有序地展开,“有理”固然不一定走遍天下,但“无理”注定寸步难行。价值理性、工具理性、程序理性、目的理性……理性建设的内容包罗万象。培育理性平和的社会心态,当从培育平等、真实、诚恳和可沟通为原则的交往理性开始。
少一点“我办没时间跟你闲扯”的粗鲁,多一点平等耐心的沟通;少一点“不信谣不传谣”的训导,多一点公共信息的及时披露;少一点“买不起房为什么不租”的不解,进一步加快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我们时时刻刻都应记住,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才是消除非理性最有效的解药。
三、作答要求
(一)认真阅读给定材料,概述当前我国不良社会心态出现的原因。(20分)
要求:准确、全面,不超过200字。
(二)材料中5提到,“在当今表达的‘黄金时代’,但仍有许多声音未被倾听”,有人称之为“沉没的声音”。请根据给定资料5,谈谈你对“沉没的声音”的理解。(15分)
要求:观点明确,条理清晰,字数不超过300字。
(三)假如你是一名政府工作人员,请根据给定资料,草拟一份《关于培育健康社会心态的建议》的提纲。(25分)
要求:措施建议合理可行,条理清楚,语言简练,字数不超过350字
(四)参考给定资料,以 “倡导理性平和心态”为主题,写一篇议论文。(40分)
要求:自选角度,自拟标题;中心明确,内容充实,结构完整,语言流畅;800——1000字。
阅读此文的人还阅读了
2013年福建公务员考试申论作答指导
一、注意事项
1.本次申论考试是对应考者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常用公文的写作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的综合测试。
2.作答参考时限:150分钟。其中阅读资料40分钟,作答110分钟。
3.申论各题均在答题卡上规定位置作答,准考证号须用2B铅笔填涂,答题须用蓝、黑色墨水笔(圆珠笔)作答,在作答时,不得使用本人姓名,答题中凡出现本人姓名者作违纪处理。
二、给定资料
1.一个成熟、文明的民族,应该有建设性的健康心态。当前,我国社会心态存在不少问题,一些方面已出现了失衡的倾向。如日本发生的核泄漏事件,引发我国国内一度出现盐“慌”,非理性抢购行为反映的正是背后浮躁、焦虑、不淡定的虚弱心态。在这种形势下,培育健康的社会心态、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建设性意义。
社会心态反映着社会风气、人们的理想追求和精神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们的行为方式。积极健康、乐观豁达、奋斗进取的良好心态,能够为个人和社会进步提供坚实的心理保证和强大的精神动力;消极悲观、扭曲变态、颓废阴暗的不良心态,不仅影响个人生活和前途,也会影响社会健康发展。
从总体上说,当代中国人的社会心态已经趋于开放进取、理智成熟、多元包容。但不可忽视的是,社会心态仍处于不断调整、适应、分化的动态过程之中。由多种主客观因素引发、集聚、演化并逐渐累及下来的社会心态,不符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不符合人的身心健康发展和幸福生活的需要。
利益诉求渠道不畅易恶化社会心态。在任何国家、任何社会和任何时代,都会存在民众利益诉求问题。心理疏导源自利益疏导,能否有效疏通民意诉求渠道,是安抚、改善、调整社会心态的必要手段。当正当的利益疏导渠道被堵塞之后,公众的社会心态便会发生急剧变化,他们会产生失望、愤怒的感觉,随之,寻找其他方式表达利益诉求,导致正常的利益期待演化成为恶化的社会心态。
城镇化及大规模人群流动易造成冲突混乱心态。社会学研究表明,人的迁徙、迁居会带来价值观念碰撞、文化冲突和生活方式不适等诸多变化。当迁徙的人群适应了当地的新文化后,眼界会更加开阔。反之,则难以接受和融入当地文化,便很可能产生强烈的不适感,严重的会导致心理疾患。在我国,城镇化过程还将持续推进,城乡差异、异乡文化都容易造成人们的心态失衡。“北漂”、“蜗居”现象悬浮的无根、排斥、迷失的心态依然比较普遍。
西方文化的冲击和新型媒体的快速传播,会衍生“嘻哈”文化和“解构”心态。改革开放以来,西方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逐渐渗透到我国社会之中,直接冲击我国主流价值观。目前,以手机、互联网为主的新兴媒体在“嘻哈”和“解构”过程中推波助澜,对塑造良好社会心态产生消极影响。
国家十二五规划首次写到了培育社会心态,明确提出“弘扬科学精神,加强人文关怀,注重心理辅导,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这说明了党中央、国务院对社会心态问题的高度重视,是以人为本的重要体现,也是民生保障的重要体现,是将民生保障的领域从物质的层面,延伸到了精神的层面,进一步深化了对民生内涵的认识。实践表明,健康的社会心态能有效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不良的社会心态则会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困扰,甚至拖后腿。
2.当下不良的社会心态在舆论上的主要表现是预设立场、不问是非、放纵情绪,全称判断泛滥。全称判断是指断定一类事物的全部都具有或不都具有某种属性的判断。在社会问题上,指的是将同一个特征归属于团体的每个成员,而无视成员间的个体差异。比如所谓“农民皆短见”、“工人都团结”、“富人全黑心”、“官员必腐败”等等。在日常生活中,全称判断能帮助我们简化世界,减轻认知、理解和叙述的负担;但对于复杂的社会现象,对严肃负责的研究者、观察者、评论者和报道者来说,应当以批判警醒的姿态反省自己的公共言论,是否有滥用全称判断、放纵不良情绪之嫌。
改革开放后开放包容的思想成为社会舆论的主流,但思维固有的惯性顽固地沉淀在每个人的思想深处,滥用“全称判断”,放纵刻板偏见的现象,在虚拟网络上最典型。
以药家鑫案为例。一审判决后,受害者家庭放弃民事赔偿,而“我们想对药家鑫父母说:我们农村人并不难缠!你们应该低下你们高昂的头!”的表态,被认为是回敬狂傲富人的一记“响亮耳光”,而受到网友喝彩。西安音乐学院原大三学生药家鑫开车撞伤张妙后又连刺8刀致对方死亡,后自首交代作案动机是因担心张妙记住其车牌号,“农村人难缠”,“以后可能会没完没了地找我父母要钱”,为逃避法律责任而实施的杀人灭口。而受害者家人试图以放弃赔偿来证明“我们农村人并不难缠!”其实,农村人难缠与否,既不是药家鑫一人所能定义,也不是受害者一家能充分证明。这种“我们农村人并不难缠!你们应该低下你们高昂的头!”带着意气之争的话,听起来解气,仔细推敲却很天真。弱势群体之所以弱势,社会原因是根本。因弱势而呈现出一些性格弱点不仅不应成为社会歧视的理由,而应该是整个社会反思的逻辑起点。其实,从报道中我们早就了解到受害者家庭的艰难,如果没有民间资助的支撑,想必受害者家庭很难做出放弃赔偿的选择。药家鑫案受害者激起了众多网友的同情心,无数人为之奔走呼号,不分城乡贫富,这无疑是化解弥合贫富阶层裂痕的元素,是城乡放下傲慢与偏见的尝试,但受害者家庭在放弃赔偿的理由上,不知不觉中与药家鑫运用了同一个“全称判断”的逻辑,把个体当成一个群体一个阶层的代表。受害者家庭成员在无限悲情下产生这样想法并不值得大惊小怪,可悲的是,张家这一表态竟引来众多网友叫好,所折射出的危险社会心态实在令人担忧。
3.总有一种感动让人怦然心动,总有一种情感“秒杀”无坚不摧。在苏州木渎镇,一位少女在暴雨中为残疾乞丐撑起一把雨伞;在赣州南门文化广场,一位交警俯身背起一名跌倒在地的老人;在安徽亳州一间简陋的屋子里,一位白发苍苍的母亲艰难地给瘫痪在床的儿子喂粥……当这些令人动容的瞬间被定格,在微博和论坛上被数以十万次的转发的时候,一种温暖的力量,正推动着我们迎来洒满阳光的秋天。
这些瞬间也恰如一部正在书写的爱心之书的封面。近期,一大批平凡的“温暖人物”,构成了令人叹为观止的“爱心谱系”。“最美妈妈”吴菊萍勇救高空下坠的女童导致手臂骨折,“最美奶奶”柴小女奋力救起落水孩子不幸牺牲,“送水哥”3年坚持给农民工免费送水,“板凳妈妈”许月华37年带大138个孤儿……
尤其让人感叹的是,这些温暖你我的“小人物”们,大多在网上率先走红,受到无数网友的追捧、赞美。“请坐,大叔!”广州地铁车厢内,一位农民工因怕弄脏座位而蹲在一旁的图片,引起人们热议。众多网友对普通劳动者的善意和力挺,更让人看到了一种久违的价值观的回归。这足以让我们略感欣慰:谁说真善美在今天是稀缺品?谁说真善美在今天没有“市场”?
“草根爱心”静水深流,滋润大地,必能释放巨大能量。但不容否认,我们的社会今天还在遭遇“道德沙尘暴”。社会转型期,利益的分化与侵蚀、观念的多元与错位、社会的发展与阵痛,使得道德的挺立与生长面临前所未有的复杂社会生态。在社会道德领域,我们并不缺少各种“最美”,但也不得不面对那些“最窘”——在一些地方,施以援手、见义勇为者不再被感激和颂扬,反而被讹、被告、被索赔,彷徨于无地。“彭宇案”、“李凯强案”曾让不少人“很受伤”,也让人困惑:法律能否也给善良一个公平的交代?当我们为那些“可以不伟大、但不可以没有责任心”的平凡好人而喝彩的时候,也许更应思考:我们的社会——从围观者到媒体,从有关部门到法律制度,能不能及时挺身而出,给在打压中下坠的道德力量一个向上的托举?
普通人的道德勇气不仅来自于个体的自觉,更需要社会的呵护和激励。就像自然生态被破坏,最终会惩罚人类自身一样,“道德生态”一旦被破坏,同样贻害无穷。如果好人流汗流血又流泪,病态的价值观就会由此“立论”,人心的“冷漠症”就会传染开来。最典型的事例是:在几起救人者被告的无奈之后,近年来,多次发生了老人跌倒无人帮助最终死亡的悲剧。
培根说过:集体的习惯,其力量更大于个人的习惯。今天的道德勇气和道德践行,更呼唤道德生态的涵养。在市场经济环境下重新确立价值坐标,在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国度推进“精神的成长”,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努力和付出。
4.自今年5月1日醉驾入刑之后,多名醉驾者被判处几个月不等的拘役刑罚。中国著名音乐人,导演,制作人,词曲创作者高晓松醉驾被公安机关查处后,社会上关于“醉驾者并非一律入刑”的讨论日益热烈。更多民众则是将目光投向了高晓松醉驾案的审判结果。今年5月17日的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法院内外异常“热闹”。法院内受理刑事案件的可容纳百人的第二法庭被几十架“长枪短炮”和近百名媒体人士挤得略显狭小,就连法院门口也被因事先没有向法院登记而未能进入法庭现场的媒体记者以及围观民众围得里三层外三层。高晓松醉驾案为何引起如此高的社会关注度?《2011年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王俊秀在接受《法制日报》记者采访时说,这起事件体现出了目前中国民众的很多典型社会心态,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群体性怨恨”,以及对政府特别是司法判决极端的不信任,甚至是毫无根由的怀疑。实际上,当法院对高晓松案作出拘役6个月,罚款4000元的判决结果后,社会公众的怨恨、不信任心理也就自然消失了。
5.在今天的中国,能听到各种声音。两会会场中代表、委员纵论国是,报纸杂志上不同思想交流探讨,新闻评论跟帖动辄上千条,近2亿网民随时写下140字微博……条条声轨,汇成合奏,呈现这个时代多元多样的复杂图景和蓬勃活力。我们迎来了表达的“黄金时代”,但仍有许多声音未被倾听。一方面,有些声音被淹没在强大的声场之中,难以浮出水面;另一方面,也有些声音只是“说也白说”,意愿虽表达,问题未解决。这些,都可谓无效表达,有人称之为“沉没的声音”。
当今中国社会,各种声音中有“浮出水面的声音”,也有“沉没的声音”。在“浮出水面的声音”中,既有拥有话语权或各种资源优势的强势群体发出的声音,也有弱势群体借助网络关注、媒体聚焦的热点事件而发出的声音,后一种声音尽管未必十分强劲,但既然已经浮出了水面,多少能够产生一些社会影响,或者引起政府的重视,从而有利于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群众利益。相较之下,“沉没的声音”主要出自社会上的弱势群体、边缘群体之口,鉴于它们总是被淹没、被忽视、被边缘化,因此更需要社会的倍加关注,需要政府以高度的诚意认真倾听。
无效的表达,不是没有表达,更不是不愿表达。广州市领导公开接访,市民带上铺盖卷、排队3天,就是为了能跟领导“说上话”;首位农民工全国人大代表胡小燕公开自己手机号,却因每天上千个电话、上千条短信被迫关机。那些为网络关注、被媒体聚焦的热点事件,只是“冰山的一角”,海面之下这些体量更大的冰块,才是让冰尖浮出水面的庞大基石,也才是决定社会心态的“潜意识”、“核心层”。
听见与被人听见,本是“社会人”的基本诉求;说话与听人说话,更是现代文明的基本共识。当表达权已成为一项基本的政治权利,重视这些声音,是协调利益关系、理顺社会心态的起点。大部分沉没的声音背后,都有未被满足的诉求,都有被压抑、待纾解的情绪。儿子车祸致残,云南父亲欲法院“自爆”走上极端维权之路;幼女身患绝症,湖北母亲参与“跪行救女”网络炒作……让舆论哗然的事件,都肇始于被忽视的声音。不可倾诉、不被倾听、不能解决,如果不主动“打捞”,太多声音沉没,难免会淤塞社会心态,导致矛盾激化。
成为“沉没的声音”,首先与这些群体的表达渠道不畅,有时甚至受到严重阻碍有关。弱势群体、边缘群体表达诉求,包括具体的维权诉求,一般是直接向基层政府部门反映情况、寻求帮助,或者向上级部门投诉举报、信访上访,这些大多是传统的表达渠道。然而在现实中,往往越是经由传统渠道的表达,越容易出现严重的阻隔,越容易受到公权机关的“习惯性压制”。其次,也与这些群体在表达能力上的相对弱势有关。
只有充分保障公民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监督权,特别要提高弱势群体、边缘群体的表达能力,畅通他们表达的渠道,让他们的“沉没的声音”浮出水面,成为真正有力量、有尊严的自由言说,才能构建培育理性平和、成熟开放的社会心态。
6.良好的社会心态在任何时候对一个国家民族都很重要。之所以在今天备受重视,盖因中国发展已站在一个关键时期:处于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国际地位,拥有一个怎样的“大国心态”引人瞩目;小康社会的目标内容,令提升大众“幸福基因”分量加重。就此而言,社会心态既指向未来发展的“软实力”,也承载“以人为本”的具体诉求。
政府应当监测民众心态,及时掌握社会心态的波动规律,作为宏观决策的依据。并且建立科学有效的监测预警系统。在一些西方发达国家,有一套基于公众心态调查的社会预警系统。比如美国密西根大学社会研究所自1947年以来开始监测民众心态。在大量收集数据的基础上,该机构能够预测国际动荡和风险事件的发生,成为政局和国际问题的“预警员”。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社会与经济行为研究中心研究员王二平认为,这种调查至少可以发挥以下四种功能:预警。通过了解公众心态监测社会形势变化,发现社会不稳定因素;建议。通过了解公众社会态度及反映的社会问题,为国家公共政策制定提供科学建设和技术支持;疏导。公众的一些不满意情绪,只要能以恰当的方式宣泄就可以得到平息。公众社会态度调查本身就是一种关注和倾听,可以成为宣泄不满情绪的恰当渠道;监督。公众社会态度调查可以补充官方正式沟通信息的不足,监督基层官员的行为。
目前,我国已有28个省(市)建立了自己的社情民意调查中心,还有一些科研机构也经常做一些社会心态调查。通过这类机构,及时对社会舆情进行汇集和分析,准确把握社会心态,是培育健康社会心态的前提。
7.焦躁疑惧、迷茫失落、愤青思维、拜金主义……在急剧转型中社会心态的失衡之势,是我们正在面对的挑战。这些大众情绪虽未成为社会思潮的主流,但正对社会发展与改革进程产生抵触消解。把握和调适社会心态,理所应当地成为了一种执政挑战。
然而,扫描各地“培育健康社会心态”的塑造路径,发现一些值得关注的现象:有的地方有“提法”没“想法”,仅停留在口号与姿态上;有的地方把心态问题经济化,以为“多发点钱就能让老百姓心态变好”;有的地方则认为“培育”的关键在百姓的自我修复,一味把心态问题归咎为百姓“不理性”、“不淡定”、“不宽容”。
其实,社会心态是社会现实的折射,是反映个人与群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关系的一扇窗口。以普遍存在的“焦躁不安”为例,城镇化及大规模人群流动,“漂族”、“蜗居”、“蚁族”人群大量出现,不安全感容易加重;房难买、学难上、病难看的现实矛盾,让人的不确定感增强;而少数干部的贪污腐败、一些地方的暗箱操作,使干群关系变得紧张而不信任。在这种情况下,以管理思维要求老百姓用“理性思维”代替“情绪表达”,以“淡定心理”驱除“焦灼疑虑”,显然难以达到。
近几年,虽然人民群众整体生活水平提高了,但财富在地区之间、群体之间和个人之间的分配很不均衡,收入差距不断加大,面对一掷千金的高收入阶层,普通百姓包括白领阶层普遍感觉经济上受挤压,社会地位快速下滑。收入差距加大导致的被剥夺感,社会竞争中的不公平感,以及面对权力寻租的无助感,必然交织成全社会的“弱势心理”蔓延。在这种情况下,以管理者高高在上的姿态要求老百姓用“理性思维”代替“情绪表达”,显然难以达到。
我们倡导理性平和的心态,但如果监管防线屡屡失守,瘦肉精猪肉、染色馒头、毒生姜事件层出不穷,“淡定”谈何容易?我们追求开放包容的心态,但如果“拼爹”现象屡屡发生,“起跑线”不公时时存在,“仇富”、“恨官”情绪何以消解?我们提倡积极进取的心态,但如果寒窗十载也难以改变命运,“一夜成名”、“一夜暴富”来得轻而易举,个人奋斗又有多大价值?有学者这样描述当前我国改革的基本态势:改革在与危机赛跑。其实,社会心态的培育不也是在与改革进程赛跑吗?从这个意义上说,培育一个健康向上的社会心态,是对各地执政者的时代挑战。
8.近年来发生的“周老虎”事件、曹操墓之争、三鹿“毒奶粉”事件、肯德基“秒杀门”、蒙牛“诽谤门”、唐骏“学历门”、张悟本及李一事件等多领域告假丑闻频出。据商务部的统计,中国企业每年因信用缺失导致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高达6000亿元。在征信成本太高,而失信又几乎没什么成本的情况下,违约、造假、欺诈的故事几乎每天都在上演。 2010年,中科院社会心态蓝皮书课题组对北京、上海、广州三市市民的调查结果显示,三市总体的社会信任属“低度信任”水平。今年年初,《?望》新闻周刊联合国内专业调查研究机构——新生代市场监测机构,对北京、上海、广州、杭州、成都等5个大中城市的民意调查数据也显示,被访者对当前中国社会诚信状况评价较低,仅有4.8%的被访者评价“好”,48.7%评价“一般”,接近半数(46.6%)被访者认为社会诚信状况“差”,甚至“很差”。
在经济生活中不诚信现象最为突出,无论在产品信用、商业信用、被是金融信用上,皆有种种恶劣的表现。在政治生活领域的诚信缺失,既表现在领导决策及其执行过程中,也体现在党政机关及其公务人员思想、作风上。具体体现在社会政策的制定执行和政府行为上,一些党政机关还存在随意性、缺乏程序规范和严格的法治意识,以至发生诸多失信于民的现象。政治生活领域信用缺失另一个更为明显的表现是工作中耍花架子、搞形式主义、浮夸虚报搞欺骗和弄虚作假。诸如“政绩工程”、“升迁工程”和类似“数字出官”和“官出数字”屡见不鲜。值得指出的是,政治生活领域的这种不诚信现象常常与官僚主义、腐败现象如影随形。除此之外,不诚信现象在社会生活的其它领域都有相应的表现:特别是在职业生活领域,敬业精神与诚实劳动在相当部分人中失去以往的崇高价值;在个人生活领域,许多人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迷失了自己,急功近利,言而无信,还有各种形形色色的假机构、假警察、假工商等假公务人员,甚至假新闻、假婚姻、假文凭、假考、假招聘、假唱等等,这些不诚信社会现象的泛滥,使得社会信用正面临着严峻的危机考验。
不诚信带给人民的心理问题不容忽视,接连发生的失信案例,民众一次次感觉通往诚信的大门越来越遥远,“诚信无用论”、“讲信用吃亏”等消极的社会心态有所抬头。那么,我们到底要不要诚实守信呢?毋庸置疑,这个答案当然是肯定的。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健全和法制体系的完善,各种不诚信的行为将会付出惨重的代价。
9.今天的社会生活中,“理性”正成为一个热词。
理性看待收入差距,理性面对社会不公,理性分析网络民意……“理性”的高频度使用,传递的潜台词其实是:在不少问题上,有人正走向理性的反面。理性是社会赖以生存的基础,理性建设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在现阶段,这个责任主要在社会管理者,在拥有更强实力、更丰富资源的组织和个人。而每一位公民也应该意识到,任何利益诉求和价值主张,都应在法治的框架下有序地展开,“有理”固然不一定走遍天下,但“无理”注定寸步难行。价值理性、工具理性、程序理性、目的理性……理性建设的内容包罗万象。培育理性平和的社会心态,当从培育平等、真实、诚恳和可沟通为原则的交往理性开始。
少一点“我办没时间跟你闲扯”的粗鲁,多一点平等耐心的沟通;少一点“不信谣不传谣”的训导,多一点公共信息的及时披露;少一点“买不起房为什么不租”的不解,进一步加快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我们时时刻刻都应记住,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才是消除非理性最有效的解药。
三、作答要求
(一)认真阅读给定材料,概述当前我国不良社会心态出现的原因。(20分)
要求:准确、全面,不超过200字。
(二)材料中5提到,“在当今表达的‘黄金时代’,但仍有许多声音未被倾听”,有人称之为“沉没的声音”。请根据给定资料5,谈谈你对“沉没的声音”的理解。(15分)
要求:观点明确,条理清晰,字数不超过300字。
(三)假如你是一名政府工作人员,请根据给定资料,草拟一份《关于培育健康社会心态的建议》的提纲。(25分)
要求:措施建议合理可行,条理清楚,语言简练,字数不超过350字
(四)参考给定资料,以 “倡导理性平和心态”为主题,写一篇议论文。(40分)
要求:自选角度,自拟标题;中心明确,内容充实,结构完整,语言流畅;800——1000字。
阅读此文的人还阅读了
2013年福建公务员考试申论作答指导
相关文章